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河galaxy娱乐游戏中心   >   正文

《沈阳日报》:陈温福:情系粮食 志在稻路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8-11-20

陈温福,汉族,1955年12月生,辽宁法库人。1987年博士毕业于我校并留校工作。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稻研究所所长,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第三、第四届常委,第二届科技合作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东眺苍松,西顾长堤,南临浑水,北依天柱,圣地居中哺育农学士;春播良种,夏育禾苗,秋割丰硕,冬藏饱粒,耕者全岁建设新国家”,这是沈农学子写于1954年、至今仍流传的一副对联。这长联,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坐落在沈农校园东北角的水稻所,想到每天天一亮就来到田间的院士,想到他双鬓的飞霜、黝黑慈祥的面庞。
  “精研稻粳,惠及民生”对于陈温福院士意味着什么,他没有说过。这八个字,刻在木板上,摆在实验室,每天太阳一照,熠熠发光。院士常说的是:“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和土地很了解,感受过饥饿,当初选择农学,选择研究水稻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让农民能多有一碗饭吃,能多几分收成。”
  在容纳一千三百余人的大讲堂,陈温福院士每年都要给新入学的研究生上一次课,有一年他把讲课题目写为《与研究生朋友侃人生:漫谈做人做事做学问》。他每每捧出心来,用质朴的语言告诉学生,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时间如梭,转眼又是十一年过去了,作为本学科博士生和硕士生学位课的主讲教师,他依然兢兢业业地站在学科前沿,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生导师,陈温福已经为国家培养博士后12名,博士52名,硕士62名。作为作物学学科的当然带头人,陈温福在引领学科研究方向、带好团队的同时,注重学科建设和管理。经过不懈努力,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通过历次评估;研究所也已建设成北方粳稻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并先后被确定为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优良工程)”、“北方粳型超级稻成果转化基地”和“东北粳稻生物学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辽宁省“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农业部“东北超级稻育种与推广”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方稻作区的主持单位。
  在科学研究方面,陈温福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起点高、难度大、创新性强,研究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巨大,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并荣获了辽宁省科技功勋奖和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大学毕业留校后,教师职业让陈温福不敢松懈,他边工作边学习,1980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开始学习研究水稻,从此便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硕士毕业后又考取博士研究生,成为我校的第一位博士生,并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在全国“英国皇家学会对华青年科学家奖学金”5个名额的竞争中胜出,获得赴英国Reading 大学合作研究的机会。
  他的学生说,陈老师一直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教育他们如何汲取知识,同时也教导他们如何做人。他教导研究生要学会多视角看问题,保持阳光心态,学会排解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要锻炼在逆境中生存和抗打击能力;要经常换位思考,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无论是在报告厅,还是面对面的交流,他一直对学生谆谆教诲。一是要学会做人。修德先于修身,要知足、感恩、礼让。其次是要学会做事。自强自立,广交朋友,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切忌随波逐流。然后才是学会做学问。勤能补拙,理论结合实际,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要相互协作,养成团队精神。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科研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契合;一定要埋头苦干、持之以恒;一定要讲诚信,唯此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一定要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大团队大协作才能有大作为大贡献;一定要懂得宣传,既要能干,也要能说能写;一定要广泛结交朋友,与道德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交朋友。每年新生入学的见面会上,陈温福院士都要挨个询问英语学习情况如何,家庭情况如何,并鼓励说,家庭困难不要紧,不能丢了学习和生活的斗志,不要影响学习。同时他会想方设法帮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陈温福院士为人质朴,以身作则,和蔼可亲。每年水稻育苗的时候,他都会亲力亲为地在苗床上认真播种。每年到南繁种子成熟的时候,他无论多忙,都要亲自去选种,常常风雨兼程,不顾休息,直接从机场到田里或从田里到机场。这样忙碌的身影,这样执着的精神,一直在感动和感染着他的学生们,激励着他们用心去做事情、做学问。
  陈老师治学态度严谨。对于学生的论文,无论多忙,他都要亲自指导,一一批阅、修改。大到实验设计,小到格式、标点。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深深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陈老师以渊博的知识教授着学生,以慈父般的爱心温暖着学生,他的博爱和严谨像阳光,能传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温福于1998年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高校拔尖人才、辽宁省教育系统十大新闻人物,入选辽宁省攀登学者支持计划。2009年,陈温福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潜心钻研 精益求精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水稻研究所率先提出了通过“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科学设想。
  1995年,陈温福和师弟徐正进教授的专著《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出版,书中明确提出“利用籼粳稻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实现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1996年,他主持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创制出新株型优异种质“沈农89366”;育成了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连续多年大面积试种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国超级稻的诞生,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也由此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同年,基于在“超级稻”领域理论研究、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的杰出成绩,农业部选择在我校主持召开“中国超级稻研讨论证会”,决定成立中国超级稻协作组,组织全国各有关方面力量进行联合攻关。翌年,再次在沈阳召开“超级稻育种专家委员会”会议,正式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我校成为中国超级稻研究的策源地。1999年,第二代优质超级稻沈农606培育成功,当年亩产量即突破800公斤。在保持沈农265超高产特性的同时,主要米质指标也达到了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实现了超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新株型超级稻的培育成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高度重视。1998年,世界著名水稻育种家、国际水稻研究所库希博士来沈阳实地考察后评价:我校创立的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新株型模式,将实现粳稻单产的第三次突破。回所后库希博士代表大会组委会,特邀陈温福教授在国际水稻研究大会上作报告,介绍我校的超级稻研究成果。
  新株型超级稻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2008年,陈温福教授率领东北超级稻育种团队培育的16个超级稻新品种,在东北稻区累计推广1.47亿亩,覆盖率达60%,增产稻谷83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24.6亿元。
  陈温福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农业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入选辽宁省优秀专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农业科研人员、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先后获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奖章。
  陈温福教授2008年获中国农业最高奖——中华农业科技英才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
  2006年9月,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沈阳市辽中“沈农265”超级稻品种百亩示范田边,金色的稻浪一望无际。
  “今年的长势比去年还好啊!”望着沉甸甸、黄澄澄的稻穗,中国农业大学程序教授就像看着自己有出息的孩子一样,喜不自禁,满面笑容。这位我国超级稻计划的策划组织者、农业部科教司原司长指着一串串颗粒饱满、挺拔向上的大稻穗,一边乐呵呵地说“北方超级稻的特点很突出,就是直立大穗型”,一边与我校水稻育种专家陈温福教授探讨起施肥、产量等问题。
  这是在沈阳举行的中国超级稻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场参观时的情况。袁隆平、卢永根、李家洋、谢华安、程式华等我国超级稻育种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和全国17个推广省份的13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庆祝超级稻计划实施十周年,研讨超级稻未来发展战略,而会议的组织者就是陈温福教授。
  粳型超级稻新品种的不断涌现,栽培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即达到1.44亿亩。不仅在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全面铺开,推动水稻种植面积由21世纪初的3000多万亩扩大到7000多万亩,总产量连续突破400亿斤、500亿斤和600亿斤大关。而且迅速扩展到大江南北,飘香华东、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各地。
  2016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作物学界的刘旭、谢华安、颜龙安、万建民、张洪程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水稻界科技工作者150余人出席了“中国粳稻发展战略暨超级稻20周年研讨会”,庆祝超级稻计划实施二十周年,谋划中国粳稻发展战略,会议的组织者也是陈温福院士。
  作为农学家,陈温福深知中国人生存的根基是粮食。他说:“在中国现有耕地中,有4亿多亩种水稻,中国人有65%是以水稻为主食的。我干的活就是怎样提高水稻产量。不能提高产量,对于国人、特别是农民,我就没尽到责任。”陈温福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志愿就是让中国所有的农民都能吃上饭,吃上好吃的饭。”
  陈温福对科学的研究是执着的。在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新兴科学旋风般刮进农业科学领域,拔起了许多大树的时候,他丝毫不为之所动,带领团队,踏踏实实地坚持了二十几年,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  
  近五年来,陈温福教授先后承担了农业部超级稻推广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开发与推广任务,在北方超级粳稻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指导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陈温福平均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工作在基层,开办技术讲座,直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把超级稻生产技术送到稻农的手中,极大地促进了超级稻的示范和推广。针对北方水稻区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新问题和广大稻农的迫切需要,陈温福编著了《优质超级稻无纺布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优质超级稻沈农265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等培训教材和生产技术挂图,向农民发放8万余册(份)。其中《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已多次再版,发行总量达54000册,深受北方稻农的欢迎和好评。
  通过陈温福教授等人多年的不懈努力,超级稻生产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建立了以无纺布覆盖旱育稀植为核心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与良法配套,由此拉动东北水稻平均单产从“九五”末期的424.6kg/亩,迅速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488.0kg/亩,十年平均增产63.4kg/亩,增幅高达14.9%,到2017年,平均单产已达到537.0kg/亩,远远高于全国同期水稻平均增产水平。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作为我校“土生土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陈温福不但让“中国超级稻”闻名世界,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创新型人才。在同事们眼中,他科研水平一流,教书育人更自成一套。在学生眼中,他是严师慈父,做人做事言传身教丝毫不马虎。在农民的眼中,他是顶天立地的大科学家,也是他们的钱袋子、贴心人。
高云 张文忠 唐亮 李益清/文 张文魁/摄

链接:http://epaper.syd.com.cn/syrb/html/2018-11/16/node_12.ht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 www.coouoo.com 版权所有: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 - 银河galaxy娱乐游戏中心   通讯地址: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

Baidu
sogou